教学信息网
乐学 乐教 创业 创造
教学动态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教学科研 >  教学动态 >  正文 >  信息正文

大话电影|首次主题活动:电影·现实

时间:2022-11-29 10:51:03    作者:    来源:     点击数:

11月23日晚,在中韩学院208智慧教室,期待已久的“大话电影”训练营首期活动正式开始,本期探讨主题为“电影与现实”,由电影评论中心教师孙惠、李喆、于子晨担任主讲老师。

活动伊始,在电影协会同学的协助下,老师们为训练营的学员分发学员牌、笔记本以及定制手提包,为同学营造浓厚的对电影训练营的归属感。

活动以电影《我不是药神》为范本,带领同学们走进“电影与现实”的世界。孙惠老师以“电影和现实的界限是什么”为话题导入,开启训练营的第一节课堂。

电影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。于子晨老师提问到《我不是药神》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,电影中运用了一些商业元素来呈现当今社会现象,这样处理是否会稀释掉它对社会的批判的性质?是否会影响它象征的意义?于老师结合《隐入尘烟》、《亲爱的》、《少年的你》、《中国合伙人》等展开分析,同学们也报以积极地回应,显示出理想的观影量。

李喆老师介绍了《我不是药神》的相关背景。2018年是电影市场异常火爆的一年,在《红海行动》《无名之辈》《头号玩家》《影》等一众大片中,《我不是药神》的高票房表现亮眼,这部影片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有以下三点原因:转变了之前电影对现实的讲述模式,故事更贴近我们的生活,温暖现实的情怀。这类题材的影片关注平民故事,直面现实困境,温暖的主基调,深度挖掘人内心的真善美,李老师注重强调了本片在叙事基调上的定位:温暖而不失反思意识的现实主义。

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,“经验”看人性。什么是门道?孙惠老师解释到,门道即视听语言,是训练营的成员首先需要掌握的,它就像一把通往电影殿堂的梯子,可以保证我们对电影理解的正确方向。作为训练营的非专业同学来说,掌握视听语言只是考进电影的第一步,还不足以支撑起具有个性和深度的评论阐述。因此,电影理论的缺乏可以用“经验”来弥补,那些可以照应生活的、日常表面之下的深刻内涵,那些看似平常不过却极其深刻的生活瞬间,那些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成长经验,都是评论电影的独特视角。

观看现实题材的电影越多,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知便更广阔。这些认知不是应试课程中的“必备的知识”,它更像是我们在现实世界里的一块精神栖息地;我们对电影的学习,也不再是“有目的”地汲取,而是被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左右,这种持续输入所带来的正面反馈实在美妙。

所以,在这个浮躁的当下,如果觉得“功利”的学习太辛苦,欢迎来电影里汲取精神力量。电影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美丽的、充满召唤的入口,经由这个入口,我们走向世界,走向他者,从而重新认识我们自己。

电影带给我们的,远远不止电影本身。

两个小时的讨论,同学们意犹未尽,在微信聊天群持续热烈讨论,情与法、善与恶、人性与神性等深刻话题均被涉及。

陈炜达同学感悟到:我觉得,《我不是药神》这个电影,讲了个现实问题,卖假药的人可能是出于利益问题,而买假药的人呢他们想要的只是活下去罢了,那换做是我们,我们会怎么做呢,我们真的能像程勇那样大公无私,冒着被抓进监狱的风险,散尽自己的钱财去救一群陌生人吗?这引起我们的思考。

王富晓同学提到:微妙地在谄媚审查机制和迎合市场需求间取得平衡。看似蜻蜓点水地在法理与人情之间徘徊着作了一番试探性反思,却无比精明地把通过对政府(结尾法制宣传)和主角(“神性”的被赋予)。以现实主义为题材,片尾又增加了超现实主义的元素,更加神化了主角形象,彻底把主角神化了。

尹美婷同学分享到:其实这部片儿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点,本来以为今天会提到的来着,就是“法与情”。警察调查这个案子的前前后后,从一开始对主角的瞧不起和厌恶,到之后被他打动、被病人打动,被老奶奶那句“我只想活着”震撼,主动向上级警官请示案子没法再调查下去,但最后还是不得不继续调查…“法与情”就像“电影与现实”这两个看似相融又对立的面一样,所谓法源于情也大于情,电影源于现实也高于现实,相依相存,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点。

“大话电影”训练营以提高我校学生在泰山·大学生影评大赛的参量数量和质量、挖掘真正热爱电影和影评的大学生为目标,通过寓理论于活动的教学方式,视角多、话题深的授课特色,根据指导教师不同专业背景分主题、分团队灵活授课,充分调动学生的评论欲望,积极发掘、引导学生的观念输出,提高学生思辨、鉴赏、写作能力,输出较高质量的影评作品,帮助训练营成员成为泰山·大学生影评大赛最为坚实的后备力量。

未来,电影评论中心将会继续推出不同主题的的训练营课程,期待小伙伴们的关注。


电影评论中心投稿
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
官方抖音